4
<善德王>立. 諱<德曼>, <眞平王>長女也. 母<金>氏<摩耶>夫人. <德曼>性寬仁明敏. 王薨, 無子, 國人立<德曼>, 上號<聖祖皇姑>. 前王時得自<唐>來牡丹花圖幷花子, 以示<德曼>. <德曼>曰: 「此花雖絶艶, 必是無香氣.」 王笑曰: 「爾何以知之?」 對曰: 「畫花而無蝶, 故知之. 大抵女有國色▣▣▣▣▣▣▣▣▣▣▣故也, 此花絶艶, 而圖畫又無蜂蝶, 是必無香花.」 種植之, 果如所言. 其先識如此.
5
元年二月, 以大臣<乙祭>摠持國政. 夏五月, 旱, 至六月乃雨. 冬十月, 遣使, 撫問國內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, 賑恤之. 十二月, 遣使入<唐>朝貢.
6
二年春正月, 親祀神宮, 大赦, 復諸州郡一年租調. 二月, 京都地震. 秋七月, 遣使<大唐>朝貢. 八月, <百濟>侵西邊.
7
三年春正月, 改元<仁平>. <芬皇寺>成. 三月, 雹, 大如栗.
8
四年, <唐>遣使持節冊命王爲柱國樂浪郡公<新羅>王, 以襲父封. <靈廟寺>成. 冬十月, 遣伊湌<水品>․<龍樹>(一云<龍春>). 巡撫州縣.
9
五年春正月, 拜伊湌<水品>爲上大等. 三月, 王疾, 醫禱無効, 於<皇龍寺>設百高座, 集僧講《仁王經》, 許度僧一百人. 夏五月, 蝦蟆大集宮西<玉門池>. 王聞之, 謂左右曰: 「蝦蟆怒目, 兵士之相也. 吾嘗聞西南邊亦有地名<玉門谷>者, 意或有隣國兵潛入其中乎?」 乃命將軍<閼川>․<弼呑>率兵, 往搜之, 果<百濟>將軍<于召>欲襲<獨山城>, 率甲士五百人來伏其處. <閼川>掩擊, 盡殺之. <慈藏>法師入<唐>求法.
10
六年春正月, 拜伊湌<思眞>爲舒弗邯. 秋七月, 拜<閼川>爲大將軍.
11
七年春三月, <七重城>南大石自移三十五步. 秋九月, 雨黃花. 冬十月, <高句麗>侵北邊<七重城>, 百姓驚擾入山谷. 王命大將軍<閼川>安集之. 十一月, <閼川>與<高句麗>兵戰於<七重城>外, 克之, 殺虜甚衆.
12
八年春二月, 以<何瑟羅州>爲北小京, 命沙湌<眞珠>鎭之. 秋七月, 東海水赤且熱, 魚鼈死.
13
九年夏五月, 王遣子弟於<唐>, 請入國學. 是時, <太宗>大徵天下名儒爲學官, 數幸國子監, 使之講論, 學生能明一大經已上, 皆得補官. 增築學舍千二百間, 增學生滿三千二百六十員. 於是, 四方學者雲集京師. 於是, <高句麗>․<百濟>․<高昌>․▣<吐蕃>亦遣子弟入學.
14
十一年春正月, 遣使<大唐>獻方物. 秋七月, <百濟>王<義慈>大擧兵, 攻取國西四十餘城. 八月, 又與<高句麗>謀欲取<党項城>, 以絶歸<唐>之路. 王遣使告急於<太宗>. 是月, <百濟>將軍<允忠>領兵攻拔<大耶城>, 都督伊湌<品釋>․舍知<竹竹>․<龍石>等死之. 冬, 王將伐<百濟>以報<大耶>之役, 乃遣伊湌<金春秋>於<高句麗>以請師. 初, <大耶>之敗也, 都督<品釋>之妻死焉, 是<春秋>之女也. <春秋>聞之, 倚柱而立, 終日不瞬, 人物過前而不之省. 旣而言曰: 「嗟乎! 大丈夫, 豈不能呑<百濟>乎!」 便詣王曰: 「臣願奉使<高句麗>請兵, 以報怨於<百濟>.」 王許之. <高句麗>王<高臧>, 素聞<春秋>之名, 嚴兵衛而後見之. <春秋>進言曰: 「今<百濟>無道, 爲長蛇封豕, 以侵軼我封疆. 寡君願得大國兵馬, 以洗其恥, 乃使下臣致命於下執事.」 <麗>王謂曰: 「<竹嶺>本是我地分, 汝若還<竹嶺>西北之地, 兵可出焉.」 <春秋>對曰: 「臣奉君命乞師, 大王無意救患以善鄰, 伹威刦行人, 以要歸地, 臣有死而已, 不知其他.」 <臧>怒其言之不遜, 囚之別館, <春秋>潛使人告本國王. 王命大將軍<金庾信>, 領死士一萬人赴之. <庾信>行軍過<漢江>, 入<高句麗>南境, <麗>王聞之, 放<春秋>以還. 拜<庾信>爲<押梁州>軍主.
15
十二年春正月, 遣使<大唐>獻方物. 三月, 入<唐>求法高僧<慈藏>還. 秋九月, 遣使<大唐>上言 『<高句麗>․<百濟>侵凌臣國, 累遭攻襲數十城, 兩國連兵, 期之必取. 將以今玆九月大擧, 下國社稷必不獲全, 謹遣陪臣歸命大國, 願乞偏師, 以存救援.』 帝謂使人曰: 「我實哀爾爲二國所侵, 所以頻遣使人 和爾三國. <高句麗>․<百濟>旋踵翻悔, 意在呑滅而分爾土宇. 爾國設何奇謀以免顚越?」 使人曰: 「吾王事窮計盡, 唯告急大國, 冀以全之.」 帝曰: 「我少發邊兵, 摠<契丹>․<靺鞨>直入<遼東>, 爾國自解, 可緩爾一年之圍. 此後知無繼兵, 還肆侵侮, 四國俱擾, 於爾未安, 此爲一策. 我又能給爾數千朱袍丹幟, 二國兵至, 建而陳之. 彼見者以爲我兵, 必皆奔走, 此爲二策. <百濟>國恃海之嶮, 不修機械, 男女紛雜, 互相燕聚. 我以數十百船, 載以甲卒, 銜枚泛海, 直襲其地. 爾國以婦人爲主, 爲鄰國輕侮, 失主延寇, 靡歲休寧. 我遣一宗支, 與爲爾國主, 而自不可獨王, 當遣兵營護. 待爾國安, 任爾自守, 此爲三策. 爾宜思之, 將從何事?」 使人但唯而無對. 帝嘆其庸鄙非乞師告急之才也.
16
十三年春正月, 遣使<大唐>獻方物. <太宗>遣司農丞<相里玄獎>齎璽書 賜<高句麗>, 曰: 『<新羅>委命國家, 朝貢不闕, 爾與<百濟>, 宜卽戢兵. 若更攻之, 明年當出師擊爾國矣.』 <蓋蘇文>謂<玄獎>曰: 「<高句麗>․<新羅>怨隙已久. 往者<隋>室相侵, <新羅>乘釁奪<高句麗>五百里之地, 城邑皆據有之, 非返地還城, 此兵恐未能已.」 <玄將>曰: 「已往之事, 焉可追論?」 <蘇文>竟不從. 秋九月, 王命<庾信>爲大將軍, 領兵伐<百濟>, 大克之, 取城七.
17
十四年春正月, 遣使<大唐>貢獻方物. <庾信>自伐<百濟>還, 未見王, <百濟>大軍復來寇邊. 王命<庾信>, 遂不至家, 往伐破之, 斬首二千級. 三月, 還命▣於王, 未得歸家, 又急報<百濟>復來侵. 王以事急, 乃曰: 「國之存亡繫公一身, 庶不憚勞, 往其圖之!」 <庾信>又不歸家, 晝夜鍊兵, 西行道過宅門, 一家男女瞻望涕泣, 公不顧而歸. 三月, 創造<皇龍寺>塔, 從<慈藏>之請也. 夏五月, <太宗>親征<高句麗>, 王發兵三萬以助之. <百濟>乘虛襲取國西七城. 冬十一月, 拜伊湌<毗曇>爲上大等.
18
十六年春正月, <毗曇>․<廉宗>等謂女主不能善理, 因謀叛擧兵, 不克. 八日, 王薨. 諡曰<善德>, 葬<于狼山>.(《唐書》云: 『<貞觀>二十一年卒』;《通鑑》云: 『二十五卒』. 以本史考之,《通鑑》誤也.)
19
論曰: 臣聞之, 古有<女媧氏>, 非正是天子, 佐<伏羲>理九州耳. 至若<呂雉>․<武曌>, 値幼弱之主, 臨朝稱制, 史書不得公然稱王, 但書高皇后<呂氏>․則天王后<武氏>者. 以天言之, 則陽剛而陰柔, 以人言之, 則男尊而女卑. 豈可許姥嫗出閨房, 斷國家之政事乎? <新羅>扶起女子, 處之王位, 誠亂世之事, 國之不亡幸也.《書》云『牝鷄之晨』,《易》云『羸豕孚蹢躅』, 其可不爲之戒哉?
|
|
|
|
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.
【
글쓰기
】
▣ 함께 읽은 작품
(최근일주일간)
|
|
▣ 참조 지식지도
|
▣ 기본 정보
|
|
|
◈ 기본
◈ 참조
|
|